中国古代建筑物自从采用灰泥架设外墙后,凡是较大的房外墙上都用外立面和下檐两种瓦,外立面呈半弧形,下檐呈人字形,架设时下檐在下,圆锥朝上,几块接著几块,由房檐至飞檐成事架设;横向的首尾下檐间稍留缝隙;外立面梯形朝上,扣在首尾下檐间,也是几块接著几块,新溪洲TDATE2007,从而完成了整栋外墙的系遇架设。
处在外墙檐部的外立面为了盖住外立面下的木横木头,在后端连着一个峭腹,与外立面略呈横向关系,这种峭腹最初呈马蹄形,而后发展为整方形。虽然它位于外墙的檐部,人们站在住宅前一抬头就能看见,因此逐渐成了点缀的足部。
外立面外墙图
从大量发掘出的残块上能看到,周朝的残块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纹路,其中有饕餮纹、树型纹、卷雕,也有带文本的。在陕西咸阳乾陵发掘出的残块上用雕与向日葵纹为多。隋唐时期的残块纹饰发展得更为丰富,文本的、动物的、植物的、雕的都有见到。
原来残块是处在檐部足部的外立面的专有中文名称,而后虽然残块头的点缀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把残块顶部的横向峭腹部分称为“残块”。下面我们将从残块的点缀文本和残块的价值两方面进行介绍。
周朝残块
西汉时残块
汉代残块
残块的点缀文本
从早期的,尤其以秦、汉明初居多的出土文物残块上看,它的点缀大体能分成以文本居多和以影像居多的两类,前者能称“字当”,后者称“画当”。
以文本抒发的文本区分,“字当”能分成建筑物中文名称、吉祥语和纪事等四类。外立面都用在建筑物上,因此在残块上影印建筑物的中文名称是当时常用的现象,如 “上林”“甘林”“振华”等,这些都是秦朝王城著名的王朝王宫中文名称。也所刻记某一官衙、墓、城隍中文名称的,如“都太尉”“惠康冢”“强准”等。吉祥语是用明快的文本抒发出主人的大耳无尾,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地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在建筑物点缀中也常用到。
中文名称残块
吉语残块
例如,住宅大门门框上的门簪,两颗门簪上刻写“吉祥”二字,四颗门簪上刻写“万事如意”四字;贴在门上的门联和挂在柱子上的楹联上也能见到这类吉祥语。如今在残块上更常用到,两字的如“千秋”“万岁”“万世”“大吉”,四字的如“富贵万岁”“大宜子孙”“与天无极”等。也有文本较多的,如“千秋万岁富贵”“长乐毋极常安居”。现发现字数最多的为12 字,如“天地相方与民世世永安中正”“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纪事类残块虽然面积很小,只能记下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单于和亲”“汉并天下”等。除上述三种类型外,也发现有一些特殊的,如刻有“盗瓦者死”的残块,这应属工匠的一种即兴创作,当不会成片用在外墙上。
纪事残块
“画当”即在峭腹上刻有各种画像的残块,它在早期残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画像的文本上看,动物、植物、雕、绳纹的都能见到,其中以动物居多。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常用的饕餮纹在同时期的残块上也能见到——饕餮,大鼻居中,双目圆睁,头上有双角,似牛又似虎,面目狰狞,它并非自然界的兽类,而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时多国间相互争斗、相互残杀的野蛮时代。饕餮的怪异形象具有一种狞厉的美,可能是原始人类的一种图腾,具有神圣的意义,如今出现在小小的残块上。这一方面说明任何点缀的文本总离不开那一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时也意味着残块点缀在当时所处的地位。
中国传统中的四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在秦朝的残块上出现。龙与饕餮一样,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神兽,它的形象是由多种动物形象综合而成的,头似驼,身似蛇,耳似牛,眼似虾,足似凤趾,鳞似鱼,能升天,能入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很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自秦朝之后,龙又成了封建皇帝的象征,更具有神圣的意义,位居四神兽之首。
饕餮纹残块
虎为自然界兽类,性凶猛,俗称兽中之王,虎的形象很早就在画像砖和画像石上出现。正因为它的威猛,因此古代以它的形象做成“虎符”。作为国家兵权的象征物, 将士出征打仗,皇帝把虎符授予将军即代表授以兵权,能自主调兵遣将。在民间更以老虎作为力量的象征,如将英勇作战的将士称为“虎将”;“虎娃”“虎妞”成为孩儿的爱称;“虎头虎脑”成了少年身心强健的形容词;在农村当小孩尚未出生时就在卧室内挂虎符,出生后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形枕,身围绣有老虎的兜布,并用陶土、布、纸、竹、木做成各种虎形玩具。于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种特有的“虎文化”。
四神兽残块
朱雀为鸟类,是一种神鸟,在秦朝的画像砖、画像石上能见到朱雀的形象,长尾宽翼,或站立,或飞翔,颇具神态,自古以来具有神圣、吉祥的象征意义。
玄武即龟,为水生动物,故又称“水龟”。龟背有硬甲,当受到外力侵犯时,能将头和四足及时缩进龟甲内以行自卫。龟甲质硬而能负重,因此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一为龟形,常用来作为石碑之底座,称“赑屃”。古时也将龟甲作占卜用。龟在兽类中属长寿者,传说能活数十年至百年,因此古人将长寿老人称“龟龄”“龟寿”。在建筑物墙体、影壁、门窗上常用用龟背甲上的六边形纹饰作点缀。《玄中记》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谓灵龟。”龟活千年、万年当然只是人们的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愿望,但这种传说却使这普通的水兽变成了神兽和灵兽。
龙、虎、朱雀、龟这四种相互间本没有联系的兽类怎么会成为“四神兽”呢?这和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关。古人观察和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是指世界万物皆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夜、男女、数字中的单数与双数,方位中的上下、前后都分属阳和阴,并认为阴阳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所谓“五行”是指构成天下各种物质的有五种基本元素,即水、火、木、金、土;同时把空间的方位也分成东、西、南、北、中;色彩中也以青、黄、赤、白、黑为五种原色;声音中也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的区别。
古人又将五种元素与五方位、五原色、五音阶组成相互间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如木与东方、青色相对应;火与南方、赤色相对应等等。这是古人观察地上人间所得到的认识,随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人更把天体中能观察到的星座也分作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称为“五官”。据观测,其中东方星座呈龙形,并与五色中的青色相对应,故称“青龙”;西方星座呈虎形,与五色中的白色对应,故称“白虎”;南方星座呈鸟形,与五色中的赤色(朱色)对应,故称“朱雀”;北方星座呈龟形,与五色中的黑色(玄色)对应,因为龟又称“武”,故称“玄武”。这样的结果,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不但成为天上四方星座的中文名称,又成了地上四个方位的象征与标记,即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它被组合成为四神兽,其形象被用在残块上,成为王朝王宫外墙的专用外立面。
残块上也常用到鹿、鹤等动物的形象。鹿为兽类,四肢细长,雄者头上生长有树枝般的角,初生之角称鹿茸,是一种对人体有大补的药材,产量少而十分名贵。鹿性温驯,古代设有专门养育鹿的“鹿苑”,一方面可供帝王狩猎,同时也便于采集鹿茸。鹤为鸟类,腿高,嘴尖,脖子长,亭亭玉立,形象优美,其中有头顶呈红色者称“丹顶鹤”,属鹤类中的名贵品种。鹤在鸟类中亦称长寿,因此“鹤龄”“鹤寿”也成为对老人长寿的颂词。
虎、鹤、凤残块
秦、汉时期残块上的植物形象远没有动物多,其中最常用的为树纹。树干挺立,树枝向两边呈对称形伸展,具有很强的图案化特征。树纹在残块上有独立成画幅的,也有与兽纹、雕相组合的。雕也是这样,有与动、植物相组合的,也有全部以雕点缀于残块上的。
树型残块
雕残块
秦、汉之后,尤其到南北朝、唐、宋时期,建设的规模很大,有皇家的王宫,也有民间的宅馆,但残块的点缀却没有前期的丰富。动物的形象少了,兽面纹代替了早期的饕餮纹,方形残块上的兽面形象近似明、清时代王宫大门上的铺首兽头,有点像狮子头,有的甚至接近人脸的形象。植物纹饰中以莲瓣纹居多,中心为莲蓬,四周荷花盛开组成完整的方形莲荷图案。莲花清丽,出淤泥而不染;莲根为藕,在淤泥中节节生长,质脆而能穿坚;莲荷不仅形象美丽,而且其生态具有多方面的人生哲理,佛教亦选择白色莲荷为其象征性植物。莲荷的形象在秦朝以前就出现在国内的陶、瓷器具上,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得到广泛传播,唐、宋时期出现大量莲瓣形残块,可能与佛教的盛行有关。
南北朝残块
唐代残块
莲瓣纹残块
明、清明初,先后在南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和北京大规模地修建皇宫、皇陵和皇园,从这些皇家建筑物上看到的残块,几乎全部用龙纹点缀,四神兽不见了,那些凤鸟、鹿、豹也见不到了。只有全国各地的民间建筑物上还能见到雕刻着各种鸟类和植物花草纹的残块,但它的艺术质量却早已大不如前。
明、清代龙纹残块
文:楼庆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源:网络
编辑:张雪珠